跳到主要內容

【服務學習】動物園裡的醫學生們

醫學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

這句話從大一聽到大五,總算在面對一個個病人後瞭解到了:即使拼命的學習再多知識,但如果無法好好地說服病人,或是無法了解病人的價值觀,則只能是個困在象牙塔裡的醫生。然而,在醫院中學習的我們,如同在動物園裡的研究者−−從亞洲動物區、澳洲動物區輪來輪去,努力學習著各區動物的知識,然後套用到面前的動物身上,就覺得對於他們非常了解。殊不知,隨著他們被關進動物園,我們對於野外世界的了解也一同被關起來了。


我們所欠缺的「野外世界概念」,從我所待的花東地區來看,包含著太多社會議題−−經濟壓力阻礙著病人的運動與健康飲食、分享的概念成為原住民難以戒菸戒酒的原因、不哭不喊的太魯閣族正努力當個「男子漢」等等。對於這些的不了解,我們太容易就會鬧出「何不食肉糜?」、「一個便當不夠?怎麼不吃兩個?」的笑話,也讓我們離真正看到病人的問題有了段很長的差距。


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的醫學教育改革,多向著 Harden (the Chief of AMEE) 提出的 SPICES 模型前進。裡面的 ”C” 代表的就是 ”Community-based”,希望可以讓學生真的走進社區去看到真實生活樣貌,也看見未來大部分醫師所待的基層醫療,而非只是在醫院裡學習 ( “Hospital-based” )。


然而,身為六年制的第一屆,清楚的了解連暑假都沒有的我們,其實很難空出時間走入社區。真正有空的時間,是在進入臨床前大一到大四這幾年。很幸運的,在這幾年裡我參加了很多的服務活動,過程中讓我一層層的學到很多在臨床十分重要的事情。


最開始,我們心中「利他」的心開始長大,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服務中的某天中午,當地的頭目帶著所有阿公阿嬤們為我們禱告,祝福善良的我們所關心的一切人、事、物都能如我們所願,也感謝我們盡心盡力的為當地付出。在那個當下完全地感受到自己與他們之間緊密的連結,也深刻的體驗到被需要與被感謝是多大的榮幸,在後來每個挫敗與煩亂的時候,回想起那段時光總能讓我找回心中的善良。

後來更多的參與,終於讓我開始體會「傾聽與同理心」是怎麼一回事。記得在以前的我,是很不習慣與人深聊的,因為每當對方情感流露時,我並不曉得要怎麼安慰對方。直到某次服務時學習到敘事訪談的技巧,運用 Active listening 的概念,不需要安慰,只要幫忙當對方抒發言語中的標點符號、多詢問對方的感受,讓情緒自然流露後與他感同身受即可。這樣一開始聽來玄而又玄的方法,沒想到實際上幫助了我很多,我開始了解病人真正在意的事情、了解他平常的生活、也真的拉近了醫病之間的距離,這些是我整個服務裡最重大的收穫。

到了最近,自己舉辦了營隊,意外的也學到如何「連結資源、執行研究」。藉著非常多老師的幫助,讓我能從尋找論文、建立理論架構到生出一個營隊,過程中納入很多元素讓隊員與自己學習,到最後還能運用成果去到亞太最大的醫學教育論壇 APMEC 發表,並獲得Merit Award of Free Communications,這些意外的收穫像是柳暗花明一樣。

最後想跟各位師長說的是:對於台灣的醫學生,醫學教育能做的不是讓更多的「服務學習」課程化,因為擅長考試、拿高分的我們,隨著「課程化」的社區參與、醫學人文、專業素養等,會讓我們把心思從「服務」轉換成「用最少努力得到最高分數」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支持,例如提供服務隊學生諮詢與資源、舉辦跨校醫學服務論壇、跨專業的社區評估與介入等,期望能營造出醫學院裡「利他」的文化!


Reference

  • Harden RM, Sowden S, Dunn WR. Educational strategies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: the SPICES model. Med Educ. 1984;18(4):284-297. 

  • Lu P-Y, Tsai J-C, Tseng SYH. Clinical teachers’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compet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. Med Educ. 2014;48(2):204-214. doi:10.1111/medu.12305

  • Chen P-W, Hsieh J-G. Improving preclinical students’ cultural competence by cross-cultural service learning, critical reflection and narrative interview. APMEC.Singapore. Jan. 2018.


本文寫於2018.05.06,筆者正值大五,原預計刊登於醫學教育相關雜誌之專欄,然種種原因下耽擱至今,逐張貼於此

留言

熱門文章

復健科醫師的徒手治療學習 A Physiatrist's Learning of the DAI Osteopathy Course

走上復健科醫師的初衷之一, 是希望能夠不只以藥物,來協助病人的復原、讓生活品質變好 。很幸運在今年初時,參加了 全衡學會 理事長汪作良醫師的講座,分享他做手法治療多年來的心得,講述他如何以手法治療協助病人改善。 在汪醫師身上,我看到了心目中復健科醫師的樣子,也聽到汪醫師大力推薦一個台灣全新的課程—— DAI Osteopathy (D'Ambrogio Institute) 。 DAI是 IAHE 三大體系之一,另外的兩個是Upledger Institute (顱薦治療)及Barral Institute(內臟手法)。而上完這六天的課,也實際感受到這是今年很重大的學習! 嘗試以這手法做在一個朋友身上,讓他一直好不了的手指僵硬感,從8分下降到了1-2分 。這裡記錄一下課程的心得,與身邊的醫師、治療師分享,並招募願意讓我試做、或是想一同學習的朋友~ 榮幸與 Dr. Kerry D'Ambrogio (左) 以及汪作良醫師 (右) 合影 課程特色 這是我第一堂手法矯治的課程,無法用自己的經驗來比較這堂課的特殊,但這六天詢問了身邊的 醫師與治療師,都一致地給出極高的評價 !以下結合有經驗同學們的心得分享: 平常的手法矯治課程,大多有個自己的體系,專注在一個個不同的地方,例如脊椎、筋膜、內臟等。但在學了很多招式後,要怎麼完整的全面評估病人,要怎麼選出最適合的招數,通常沒有很清楚地回答, 好像都要自己把招式學完後,自己摸索著出招的時機 。 講師 Dr. Kerry D'Ambrogio 他融合了自己物理治療師 (Physical Therapy)、整骨醫師 (Doctor of Osteopathy)、針灸師的專業,帶出了一個 非常結構化、具有科學實驗精神的知識體系 ,讓我們對於精密的人體,好像有了一個說明書可以參考。 Dr. D'Ambrogio 很讓人欽佩,在臨床上,他很重視病人的進步,也持續在每次的治療中自我反思與進步; 在教學上,他把知識架構的清楚、易懂,也對於每個問題認真回答,沒有藏私 。他把治療與教學變成了志業,是他每天最開心投入的事情。他目前每天看15-20個病人,每週開48堂教學課程呢! DAI Osteopathy的核心 全人與自癒的概念 肩膀的不適,不一定只有肩膀的問題。 人有自癒的能力,我們可以 透過把組織癒合的道路打通...

第一次踏上美國,第一次復健科國際會議 AAP Physiatry '23

今年二月去到美國參加復健科醫師年會 (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, AAP) ,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復健科的國際年會,也是疫情後難得的出國,更是我第一次到美國。整趟12天的旅程,充滿從復健專業到文化衝擊的各種收穫。 雖然已經過了兩個月,但總覺得該寫些什麼來記錄下這段旅程。 那些在國外看到的不同,讓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物,都變得不尋常 ,回到台灣後,都還在心中繚繞。希望能藉這些文字,跟其他住院醫師和更多讀者們分享我的收穫。 先偷渡一張迪士尼的照片,還是要來玩一下啦! AAP Physiatry '23會場 Part I: 活躍的社交氣氛 在美國,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互相聊上幾句,不管等公車、搭電梯,只要眼神碰上了,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開始聊天。回想在台灣,這種場合可能會讓人尷尬,生怕講了話會打擾別人。但美國人好像天生很擅長寒暄,總是能自然地與人交流。 這樣社交特質,在年會中更是彰顯無疑。會議中有許多時間是專門用來交流的,包含晚宴、住院醫師派對、導師活動等等。 不需要什麼破冰活動,大家自然而然就能開始認識周圍的人 。 即使不是專門用來交流的時候,以海報發表為例,每天下午五點左右,會場會擺出好幾張點心桌,還有臨時的酒吧區,大家可以自由地拿取食物與各式酒精 (種類超齊全!)。然後,大家就穿梭在海報區,與發表者和與會者聊天。我甚至覺得,其實 海報內容或許不是他們最在意的,而是這過程的交流才是 ! 海報會場有專人現烤棉花糖巧克力餅乾,熱量滿分! 另外,在晚宴時間,一樣是自助餐形式的Buffet,只有幾張座椅,其他則擺放了幾張高桌,方便大家可以走來走去聊天。遇到有興趣的話題就能加入閒聊,不想聊天時,也可以走到表演區。他們竟然請來了樂團與舞者,為大家演唱流行樂。到晚宴快結束,大家還聚在樂團前面跳舞。 看著那些白天講課的資深講師,在音樂中擺動,覺得非常親切和放鬆~好像意外參加了場美國Party的感覺? AAP 晚宴落幕前,大家都來跳舞 在開心聊天後,常常聽到「哇,真是太棒了,我們之後一定再聯絡喔,有什麼機會可以來合作!」 在這過程中,我好像看到,原來那一個個跨醫院的計畫、研究案,就是在這樣的會議中談起來的 ,美國的醫療也在這過程不斷地帶著彼此進步。 參加了這次會議,認識來自美國各醫院的人,好像為未來展開了更多可能性,讓人很期待也很振奮! Pa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