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of. Edwin Chan 是 Director of Cochrane Singapore,算是亞洲地區 EBM 與 Systematic review 的大師,本身有很豐富的學術經驗。很榮幸也很幸運的,花蓮慈濟醫院在 2018年12月5日,請他來為我們舉辦一日工作坊。看到這樣大師級的人物,即使搭夜車,也從嘉義大林趕回到花蓮上課了(路途遙遠啊!)接下來的幾篇,將舉這次印象深刻的幾個重點來跟大家分享囉。 PICO萬能? 每次提到EBM,大家最常反射想到的就是”PICO”,是我們常用來搜尋文獻的好工具, 但PICO真的萬能嗎? 在面對不同類型研究時,其實應該要使用不同的搜尋策略: Therapeutic: PICO Diagnostic: PIGO Harmfulness: PEO Prognostic: PO Therapeutic study 用 PICO 常聽到的PICO,其實是為了治療型的研究設計的 ,包含有特定的族群 (P)、介入的措施 (I)、比較的措施 (C)、想看的結果 (O)。 先來細看下PICO的內容吧,以這個題目示範:咖啡因可以增加早上想睡的人反應時間嗎? Population: 要針對哪些研究族群來搜尋,在此就是Adults with daytime drowsiness Intervention: 給予什麼介入措施,在此就是Caffeine Comparison: 跟什麼做比較;我們使用 Placebo / Decaffeinate 要注意的,不管在什麼題目都 不應該只擺上「無介入」,而是應該使用安慰劑或是其他療法 所以不應該用「沒喝咖啡」,而是應該跟「喝安慰劑」,也就是去咖啡因的飲料來做比較。不然 或許是喝東西的動作,或是對於咖啡的預期效應而讓我們清醒 。 Outcome: 想要比較什麼結果,在此就是Reaction time 這樣的搜尋,就能找到非常精確的結果。 (搜尋方法如:MeSH、Title search、Filter等,請看下篇文章: <系統性回顧工作坊>課後收穫2:搜尋結果很少,就等於搜尋方式很好嗎 ) Diagnostic study 用 PIGO 針對診斷型的問題,我們最後的目標是想知道...
畢業於慈大醫學系,被各類事物吸引。玩過社團、部落服務、病友會、創立訓練部等;也曾做過醫學教育、健保分析、院內資料庫、統合分析等研究。歡迎討論分享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