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[研究起步 3] 找老師、資源分享、致謝與總結


找個好老師

決定好研究的領域後,下一步就是找個好老師了。人家說「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」可真的不假,人生第一篇研究,先求有再求好,而跟著好老師學習是最重要的。然而到底要如何找好老師?所謂的「好」又是什麼呢?

想找好老師?先當個好學生!

等等,我們先回頭看看自己有沒有當個好學生?不然一去找老師就得罪對方,甚至被黑掉,那可就玩完了。要先知道我們去找老師指導,對於老師來說我們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,或許我們很聰明學得快,但他還是得一點一滴地培養,我們才能變成有功能的人。這與我們剛進臨床當Clerk的感覺類似,不能抱怨對方不教我們,而是要主動站出來詢問有什麼可以幫忙,收到的任務要100%200%的完成,並在受到幫忙、教學時,真心誠意地感謝對方,這些合作的禮儀是很重要的喔。
另外的小提醒是,不要一找老師合作,就要求當第一作者。先科普一下,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功勞者,而別人提到這篇論文時通常會以第一作者代表這篇文章,後面包括通訊作者都會審略。因此一出來就要第一作者,就像一出來就說要奪王位一樣討厭,很可能馬上被趕走呀。

如何找到好老師

準備好自己,就可以來找老師了,這部分跟碩博生找指導老師有點像,大家可以上網看看別人都怎麼搜尋。整體來說,每個人學習與做事的習慣不同,你可以透過詢問大學系辦或醫院的研究部,了解老師們的專長領域;詢問被老師帶過的學長姐們,看老師怎麼與大家討論、如何指導學習、後來是否成功發表、發表時學生放在哪個作者;另外也可以搜尋PubMedResearch Gate來看老師過往的研究,跟你想做的是否相符、作者序怎麼安排等。
像上面說的,不用一開始就要第一作者,先找到老師詢問能否參與實驗事定期的討論,親身了解該實驗室的進行方式,評估自己是否適合。加入後先與老師講好願意來幫忙與學習,等上手後,可以開始跟老師談是否能讓你固定參與某個計畫,或是讓你自行做一個計畫。慢慢來不要躁進,把自己準備好是最重要的。
最後的提醒是,如果是為了申請PGYR使用,參與再多實驗室都不比真的發表一篇。第一篇先什麼都不要管,只要能讓你從頭到尾參與一次,就是最大的收穫,也是生涯的證明。因此請好好把握「先求有再求好」的原則

最後的最後:資源分享、致謝、總結

資源分享


起始階段
  • 大學圖書館:每間大學都買有很多電子資源,下面如果有你打不開的資源,可以去詢問圖書館
  • 文獻搜尋 — PubMed:論文的Google引擎,台大圖書館對他的介紹非常清楚,值得參考
  • 文獻搜尋 — Embase:另一個論文搜尋引擎,標榜更強大,使用需付費
  • 文獻搜尋 — DynaMed Plus:要了解某主題概況時,這個線上資料庫很好的統整現有的證據
投稿階段
  • 期刊狀態 — Journal Citation Report:發表論文的影響指數 (Impact factor) 等
  • 論文寫作 — 萬用模板 英文論文寫作法:這本書的方法很好用,第一次寫論文就上手
課程學習
  • 線上課程 — Coursera:線上課程平台,可以學到生統、寫作、人工智慧、實證醫學等等
  • 線上課程 — AREE:線上IRB課程(與人相關的研究含醫學教育,都務必要申請IRB
  • 線上資源 — Straight Healthcare:線上生統與實證醫學的說明,很詳盡
  • 實體課程 — 新思維:醫師創辦的學校平台,從各樣研究方法講到論文寫作
  • 實體課程 — Cochrane Workshop:教Systematic review,推薦Edwin Chan的課程
  • 實體課程 —台大杜裕康老師:教Network / Dose-response meta-analysis
好用軟體
  • 收集文獻:EndNote、Mendeley都可以使用
  • 量性分析 — R與Python:各領域最多人使用的免費統計軟體,可以透過DataCamp等學習
  • 量性分析 — Stata:貼近自然語言容易上手,畫圖漂亮,是相對便宜的商用軟體 
  • 量性分析 — SAS:醫學領域最多人使用的軟體,售價不斐但醫院出錢,我不會用
  • 質性分析 — NVivo:協助將文本統整的軟體
其他
  • 健保分析:可搜尋「衛生福利資料科學中心 + 你學校的名字」,找到最近的去詢問他們
  • 臉書社團:慈濟學生可以加入「慈濟醫學生研究交流平台」、「花蓮慈院實證醫學中心」這兩個很棒的社團;我相信其他大學也有類似的社團,問問你們的學長姊吧

致謝

可以寫出這篇,要感謝慈濟的師長們的教導(以接觸時間排序):謝謝教傳院何縕琪院長讓我接觸人生第一個研究,學習做問卷的過程;謝謝家醫科葉日弌教授作為我生統的啟蒙老師,教我進行健保資料庫分析與獨立操作Stata的能力;謝謝家醫科謝至鎠教授帶我進入醫學教育,將活動轉換為研究;謝謝人文學科郭莉娟老師展開我對口述訪談與敘事醫學的興趣;謝謝神經科劉安邦教授、許晉譯醫師教導我臨床的思考與搜尋題目,並共同執行慈院中風資料庫的建置;謝謝花蓮慈院羅慶徽副院長、家醫科黃輝凱醫師指導我健保資料庫研究,教導我寫作與投稿方法。

另外,也要感謝慈濟願意提供這麼好的資源給我們,讓每個學生都能申請發表獎勵、出國補助、20萬研究經費。希望透過這篇可以回報一點師長們的教導。

總結

希望這篇可以幫助各位開始研究的第一步,總結來說目前可以做的包括:(1) 學習實證醫學的搜尋文獻與評讀,在研究與當醫生的過程都用的到。 (2) 試著將自己目前正在做的活動轉化為研究,結合興趣與研究。 (3) 當個好學生,找個好老師,先加入lab meeting了解什麼是研究。
祝福大家順利找到有興趣的主題,或果斷發現自己不喜歡研究,釐清自己想要什麼總是好的,也不是所有科別、醫院都需要研究,但無論如何,開始嘗試是重要的第一步!

更多文章

(本文亦刊登於醫學生聯合會電子報)

留言

熱門文章

復健科醫師的徒手治療學習 A Physiatrist's Learning of the DAI Osteopathy Course

走上復健科醫師的初衷之一, 是希望能夠不只以藥物,來協助病人的復原、讓生活品質變好 。很幸運在今年初時,參加了 全衡學會 理事長汪作良醫師的講座,分享他做手法治療多年來的心得,講述他如何以手法治療協助病人改善。 在汪醫師身上,我看到了心目中復健科醫師的樣子,也聽到汪醫師大力推薦一個台灣全新的課程—— DAI Osteopathy (D'Ambrogio Institute) 。 DAI是 IAHE 三大體系之一,另外的兩個是Upledger Institute (顱薦治療)及Barral Institute(內臟手法)。而上完這六天的課,也實際感受到這是今年很重大的學習! 嘗試以這手法做在一個朋友身上,讓他一直好不了的手指僵硬感,從8分下降到了1-2分 。這裡記錄一下課程的心得,與身邊的醫師、治療師分享,並招募願意讓我試做、或是想一同學習的朋友~ 榮幸與 Dr. Kerry D'Ambrogio (左) 以及汪作良醫師 (右) 合影 課程特色 這是我第一堂手法矯治的課程,無法用自己的經驗來比較這堂課的特殊,但這六天詢問了身邊的 醫師與治療師,都一致地給出極高的評價 !以下結合有經驗同學們的心得分享: 平常的手法矯治課程,大多有個自己的體系,專注在一個個不同的地方,例如脊椎、筋膜、內臟等。但在學了很多招式後,要怎麼完整的全面評估病人,要怎麼選出最適合的招數,通常沒有很清楚地回答, 好像都要自己把招式學完後,自己摸索著出招的時機 。 講師 Dr. Kerry D'Ambrogio 他融合了自己物理治療師 (Physical Therapy)、整骨醫師 (Doctor of Osteopathy)、針灸師的專業,帶出了一個 非常結構化、具有科學實驗精神的知識體系 ,讓我們對於精密的人體,好像有了一個說明書可以參考。 Dr. D'Ambrogio 很讓人欽佩,在臨床上,他很重視病人的進步,也持續在每次的治療中自我反思與進步; 在教學上,他把知識架構的清楚、易懂,也對於每個問題認真回答,沒有藏私 。他把治療與教學變成了志業,是他每天最開心投入的事情。他目前每天看15-20個病人,每週開48堂教學課程呢! DAI Osteopathy的核心 全人與自癒的概念 肩膀的不適,不一定只有肩膀的問題。 人有自癒的能力,我們可以 透過把組織癒合的道路打通...

第一次踏上美國,第一次復健科國際會議 AAP Physiatry '23

今年二月去到美國參加復健科醫師年會 (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, AAP) ,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復健科的國際年會,也是疫情後難得的出國,更是我第一次到美國。整趟12天的旅程,充滿從復健專業到文化衝擊的各種收穫。 雖然已經過了兩個月,但總覺得該寫些什麼來記錄下這段旅程。 那些在國外看到的不同,讓在台灣習以為常的事物,都變得不尋常 ,回到台灣後,都還在心中繚繞。希望能藉這些文字,跟其他住院醫師和更多讀者們分享我的收穫。 先偷渡一張迪士尼的照片,還是要來玩一下啦! AAP Physiatry '23會場 Part I: 活躍的社交氣氛 在美國,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互相聊上幾句,不管等公車、搭電梯,只要眼神碰上了,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開始聊天。回想在台灣,這種場合可能會讓人尷尬,生怕講了話會打擾別人。但美國人好像天生很擅長寒暄,總是能自然地與人交流。 這樣社交特質,在年會中更是彰顯無疑。會議中有許多時間是專門用來交流的,包含晚宴、住院醫師派對、導師活動等等。 不需要什麼破冰活動,大家自然而然就能開始認識周圍的人 。 即使不是專門用來交流的時候,以海報發表為例,每天下午五點左右,會場會擺出好幾張點心桌,還有臨時的酒吧區,大家可以自由地拿取食物與各式酒精 (種類超齊全!)。然後,大家就穿梭在海報區,與發表者和與會者聊天。我甚至覺得,其實 海報內容或許不是他們最在意的,而是這過程的交流才是 ! 海報會場有專人現烤棉花糖巧克力餅乾,熱量滿分! 另外,在晚宴時間,一樣是自助餐形式的Buffet,只有幾張座椅,其他則擺放了幾張高桌,方便大家可以走來走去聊天。遇到有興趣的話題就能加入閒聊,不想聊天時,也可以走到表演區。他們竟然請來了樂團與舞者,為大家演唱流行樂。到晚宴快結束,大家還聚在樂團前面跳舞。 看著那些白天講課的資深講師,在音樂中擺動,覺得非常親切和放鬆~好像意外參加了場美國Party的感覺? AAP 晚宴落幕前,大家都來跳舞 在開心聊天後,常常聽到「哇,真是太棒了,我們之後一定再聯絡喔,有什麼機會可以來合作!」 在這過程中,我好像看到,原來那一個個跨醫院的計畫、研究案,就是在這樣的會議中談起來的 ,美國的醫療也在這過程不斷地帶著彼此進步。 參加了這次會議,認識來自美國各醫院的人,好像為未來展開了更多可能性,讓人很期待也很振奮! Par...